時間: 2015-12-13 09:18:58 來源: 新王牌
(案例1)一次期末考試,學校為考試的公平,做了嚴格、嚴密的安排。一男生在考試中一直睡覺。監考老師多次提醒,該生極為不悅,“我考不考試,關你什么事?”
(案例2)七年級兩個男生發生了口角,后來一個把另一個打了。調查原因,令人啼笑皆非。大人的男生說:“那個人說要打我,我當然要打他羅,難道還等他來打我不成。”
(案例3)英語課上,同學們聚精會神的聽講,有兩個調皮的在講話,已經影響了課堂。老師點名提醒,問他們講什么?其中一個說:“我沒有講話,你聽到我講了嗎?”
(案例4)老師叫一學生到辦公室,拿出他的作業本,還沒有說話,學生說:“我的作業做完了,找我干什么?”其實老師是找他問問為啥做的那么潦草。“反正我做了,就是這么潦草。”
這些“案例”每天都會有各種類似的在上演,使人愕然的同時,不由得令我們掩卷沉思:當代教育最缺失的是什么?從哪里可以找到走出學校德育實效性低迷的突破口?一旦失去了父母的寵愛、老師的寬容,他們又將如何面對社會?
孔子說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,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“天命”對人而言是神圣而不可輕易達致的東西;“大人”是“天命”的承載者,是社會政治秩序的代表;“圣人”是“天命”的闡釋者,是人心秩序話語的表述者,畏天命是畏大人和圣人的決定性前提,“畏”在孔子子那里其實質是今天我們所講的 “敬畏”。敬畏感就是一種情感,是一種真實的、普遍的情感,也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情感。敬畏的情感是有依存對象的,從孔子的話中看出它包涵著人們對自然、生命、制度和對他人等對象。概括地說,敬畏感有三個維度:敬畏自然,敬畏他人,敬畏自我。敬畏感就是這三種情感的統一,辯證統一的。哲學的角度分析,敬畏感包涵“敬”與“畏”兩種情感,而這兩種情感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。“敬”表達的人一種人生態度,價值追求;“畏”不是單純的的一種害怕、順從,而是為實現理想而對自己行為的主動限制,是道德自律。是由“敬”中生發得“畏”,目的在于通過知曉有所不為的自律去實現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。
由此可見,敬畏感作為一種道德情感,在教育活動中對于人們內心價值秩序的建立,師生間關系的重建以及學生的生命觀、 自然觀、人際交往觀等觀念的樹立,都能起到重要作用,進而會改變學生的人格特征使他們走向謙遜、謹慎、幽默、敬愛、自尊、感恩……
然而有工業革命以來,人類進入工業社會,科學技術日益進步,人們竟然相信科技可以使人類無所不能征服、無所不能站勝,甚至叫囂要主宰地球,征服自然。這其實是人開始只專注自我、自我所控制的東西,忽略了自我以外的東西,由此,維系社會、個體發展的根基的“價值秩序”就丟失了,最終就失去了敬畏感這種本應植根人類本性、內心深層之中的道德情感。教育中的敬畏感的缺失就更加劇了它失落的速度,使人愕然的“故事”發生的就不那么讓人驚愕了。
與其它生物同為自然產物的人是應該有所敬畏的,有敬畏感的。天不怕地不怕,閃電不怕,打雷也不怕,什么都不怕,絕對是件壞事。因為其后果必定是無法無天,人性中的惡無節制地膨脹。于是,一個以物欲橫流為中心的極端自私的“無畏感”便成了我們的社會,我們的教育的大敵。學有所成的學生必定要有好的道德情感,道德情感好的學生學業也不會差到何種地步。既然高學歷與人的高素質并不呈現必然的正相關,那么,何不拾起不可缺失的道德教育——敬畏感。
【上一篇】愛你,但不寵你
【下一篇】遇見未來不如預見未來